深夜一盏灯

音乐 文学 美的世界

这本书我是当作专著集细读的,尽管朱光潜先生自谦为“文学入门书籍”。作为一个极其业余的文学爱好者,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。许多毛病,如记诵不足、写作不足、低级趣味、文白混杂等,均是一击即中,需要反思。而从科普角度看的话,个人认为很多高考作文“套路”其实本意也是想让考生做出好文章,只是落入窠臼;不如从启蒙时便人手一本“谈文学”,慢慢讲,慢慢悟,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学素养。

“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,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。因为这个缘故,文学是一般人接近一书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;也因为这个缘故,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。”

如果不是书中这段话,我差不多要习惯所谓“文艺青年”被归为特别的小众群体的现状了。其实文学离生活真的不远——当然我也不是希望看到一堆朋友圈小作文,只是觉得可以有更多人开始阅读和写作,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,也能带来些许趣味。

眼前还有一个普遍现状,即朱光潜先生所说的“低级趣味”。具体有两个方面:一是内容方面,对于文学作品不追问表现是否完美而专去问内容;而是态度方面,把“道德的同情”代替了“美感的同情”,对反派角色等恨之入骨、义愤填膺而非欣赏其角色设定本身。文学毕竟不是生活本身。在文艺的世界里,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“道德的同情”难免有些道学冬烘气。

生活中有时看见人写一些什么东西,用上修辞手法,反而令我感到一种油里油气的不适感。不过问题肯定不是出在修辞本身,只是修辞一旦陷入“刻板效应”,其效果甚至还不如大白话来得让人自在。

“文学在能简赅而又生动时,取简赅;在简赅而不能生动时,则毋宁取生动。”

“文艺的表现必定是具体的,诉诸感官的。如果它完全是抽象的,它就失去文艺的特质而变为哲学科学。”

“少所见,多所怪”,本是常理,你就以常理待之,如耳边风听过去;到了“见骆驼,言马肿背”,你就一惊一喜,看见一个具体的情境活现在眼前。

书中还有一个观点,认为民族间的思维差异也来自于语言文字的差异——在自己的语文中根本没有对方的那一套,就自然不会去想了。翻译腔也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此。

评论

热度(9)